2018年12月28日, 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尹弘飚博士应邀来到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上午9:00至11:00,尹弘飚在我院院史馆就“高水平论文的发表”与我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进行了座谈。他主要从论文的写作和投稿两个方面引导大家开展讨论。在论文写作方面,首先,他认为一篇论文的核心在于题目,引入部分重点在于引入研究问题,讨论部分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一定要写出核心概念和主要关系。研究发现和结论中图表使用越少越好,图表中一目了然的信息,在解释时无需赘述。其次,研究范式要多元,不要囿于某一固定的研究范式,并对外文写作类型分为实证研究、文献综述、理论研究三类,建议多做实证研究。在论文投稿方面,他总结了三点,一是选刊时尽量选择较好的刊物,其审稿建议有助于论文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能增强作者的信心;二是要足够了解将要投稿的期刊,可以多去目标期刊网站上搜索相关信息;三是投稿时可以附上推荐信,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此研究的理论贡献和适合其期刊的理由。他思路清晰、论证严谨,引起了与会师生的热情关注和积极参与。
下午3:00至5:00,在刘清华老师的主持下,尹弘飚在学院四楼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课程改革一定要“核心素养”吗?》的报告。他指出两岸三地在本世纪初不约而同地启动了大规模系统性课程改革,即:2001年中国内地的新课程改革、中国台湾地区实行九年一贯课程、香港地区“学会学习”课程改革,对比发现,这些改革的理念与措施十分相似。十五年后,两岸三地又几乎同时启动了新一轮的大规模系统性课程改革。然而,在这一波改革浪潮中,三地的改革步调不再一致。具体来说,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政策制定明显受到了当前以“核心素养”为主题词的全球教育改革趋势的影响,而香港并未紧跟这股全球化教育改革的潮流,而是对过往改革经验加以扬弃,提出了“学会学习 2.0”。基于对近二十年来两岸三地课程改革路径的比较,在改革路向和政策设计方面,他认为香港课程改革没有提出“核心素养”,可能是做出了更为适切的选择。最后,在自由发言与交流互动阶段,尹弘飚对我院师生的提问进行了言简意赅的解答和充实有力的阐释,获得了与会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好评。
尹弘飚(我院2000届本科毕业生),2006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大学与学校伙伴协作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兴趣包括教师情绪、课程改革、学习环境与高校教学。在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